构建“一核、一带、多点”发展格局,2025年全省千亿元以上园区或达19家
日前,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就《云南省“十四五”产业园区发展规划(征求意见稿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公开征求意见。《规划》提出,将按照“大抓产业、主攻工业”发展思路,立足“一个开发区、一个管委会、一个平台、一个规划、一个开发主题或主导产业、一个招商队伍”要求,统筹开发区产业布局,完善管理机制、突出创新驱动、推动绿色发展、强化招商引资,构建产业集聚、区域协同、管理高效、要素匹配、错位发展的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格局,将开发区打造成为产业强省的主引擎、改革开放的先行区、创新驱动的引领区和产城融合的示范区。
根据《规划》
到2025年,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,开发区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%左右;培育打造营业收入超 5000亿元开发区2家、超2000亿元5家、超1000亿元12家;规上工业企业数量、上市企业数量实现翻番;新增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1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。
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,是推动工业化、城镇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。经过近30年的发展,开发区已成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、工业发展的主战场、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和招商引资的大平台。建成昆明高新区、昆明经开区2家主营业务收入超 2000亿元开发区,5家超1000亿元开发区、11家超500亿元开发区、32家超100亿元开发区。
高新区西区。
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(昆明经开区)核心区域。
为统筹推进全省各类开发区优化提升和创新发展各项工作,省委、省政府于2020年印发《云南省各类开发区优化提升总体方案》,通过优化提升、合理归并和撤销,全省158个开发区优化提升为 64个,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6个、省级开发区48个,差异化发展格局初现雏形。昆明、曲靖等地在推进园区实体化发展、扁平化管理、专业化服务方面迈出新步伐,保山“园中园”建园模式、创新模式取得新成效,探索建立了“整合重组”“合作共建”“飞地经济”等多种跨行政区域开发区协同发展模式。滇中地区集聚了33个开发区,逐渐成为全省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,全省布局合理、产业集聚、类型多样、错位发展的开发区布局逐步形成。
但《规划》同时指出,全省开发区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:一是发展质量亟待提高,“乱、散、小”问题仍然突出,单位投入产出低,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开发区数量不多,产业链不完整,同质化严重;二是要素保障能力不强,部分开发区产业定位不清晰,开发区规划与产业发展不匹配,存在部分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;三是体制机制有待完善,开发区与属地政府权责和利益分享机制有待健全,不同类型开发区统计体系尚未形成,考核评价机制尚不健全。
构建“一核、一带、多点”发展格局
针对全省开发区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、挑战,《规划》从规模和格局更趋优化、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、绿色发展全面加强、开放水平显著提升、体制机制不断健全6个方面提出了到2025年的近期目标,并对2035年进行远景展望。在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方面,《规划》提出,到2025年,各开发区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60%以上,以绿色铝、绿色硅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一流行列,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全产业链格局基本形成,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,打造1个“两业融合”国家级示范园区。
云南铝业。
在空间布局方面,《规划》提出,以“三线一单”为约束,围绕全省“滇中崛起、沿边开放、滇东北开发、滇西一体化”区域协调发展格局,以资源、交通等要素布局为基础,以产业、城镇、人口协调发展为导向,构建与全省区域经济相协调的“一核、一带、多点”开发区发展空间布局。
其中,“一核”以滇中城市群昆明市、曲靖市、玉溪市、楚雄州以及红河州北部7县市的33个开发区为载体,以昆明市为龙头,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,围绕把新材料产业打造为千亿级新兴支柱产业的目标,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、化工新材料、稀贵金属新材料、光电子微电子及半导体新材料、新能源材料产业,统筹布局生物医药、先进装备制造、绿色食品加工、卷烟及配套、电子信息等产业,着力打造创业创新高地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,成为全省工业发展核心增长极,助推“滇中崛起”。到2025年,滇中城市群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全省开发区工业增加值的70%,昆明高新区、昆明经开区营业收入达5000 亿元。
红河综合保税区。
具体到昆明市,将以昆明高新区、昆明经开区为引领,杨林经开区、官渡经开区(即空港经济区)、昆明综保区、五华产业园、省数字经济开发区、安宁产业园、呈贡产业园、宜良产业园等为支撑,重点布局发展新材料、先进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、电子信息、绿色食品加工、卷烟及配套等产业,打造全国知名的新材料产业基地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、数字经济产业基地。
树立“以亩产论英雄”导向
在重点产业布局方面,《规划》坚持全省“一盘棋”统筹布局,以开发区为载体,以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为方向,对新材料产业、生物医药产业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、绿色食品加工产业、电子信息产业、化工产业、卷烟及配套产业七大重点产业布局予以明确,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、集群化和全产业链发展。
闻泰科技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。
《规划》还明确了理顺开发区管理机制、完善开发区功能配套、增强开发区创新能力、加快开发区绿色发展、推动开发区开放发展、强化开发区招商引资6个方面的主要任务。其中,在理顺开发区管理机制方面,《规划》提出,鼓励开发区将支持方向相同、扶持领域相关的专项资金整合使用,集中财力办大事;鼓励开发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、创业投资基金,支持开发区积极开展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;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开发区设立信贷融资等功能的分支机构。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开发区的投资、建设、运营主体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、发行债券融资,力争到 2025年,实现1—2家开发区开发建设主体上市。此外,还提出要树立“以亩产论英雄”导向,国家级、省级开发区亩均产出分别不低于600万元/年、400万元/年,推进开发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。
《规划》还从强化组织保障、加强政策支持、突出项目支撑3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。根据《规划》,全省将实行用地弹性出让、长期租赁、先租后让、租让结合供地等方式推进土地供应,合理划定“工业用地红线”,保障工业产业用地占以工业为主导开发区规划用地的70%以上,支持开发区通过创新产业用地分类、土地混合使用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式满足新产业、新业态发展用地需求。
新闻延伸
产业园区
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
经济技术开发区
边(跨)境经济合作区
因滇池度假区主导产业非工业,没有纳入《规划》范围。2020年,滇池度假区服务业总收入已达1108亿元。
全省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一半在昆明
记者从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了解到,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市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从2016年5866.64亿元增加到2020年9695.96亿元,占全省园区主营业务收入比重53.98%。这意味着,就主营业务收入而言,昆明占据半壁江山。
目前,昆明以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为主的园区共13个。其中,国家级开发区3个(高新区1个、经开区2个)、省级产业园区10个。数量从“十二五”末的18个缩减到13个,规划面积从1300平方公里缩减至730平方公里,在全市3.4%的土地面积上,承载了全市83.5%的工业产值,创造出了全市15.4%的地区生产总值,园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主战场、主阵地、主力军的作用日益凸显。
华新水泥厂区。
截至2020年底,昆明高新区、昆明经开区、五华产业园、安宁产业园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2450亿元、2200亿元、1340亿元和1200亿元,杨林、空港、七甸、呈贡、宜良等7个园区突破百亿元。2020年,昆明园区工业增加值、工业总产值、利润总额、税金总额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、进出口总额、实际到位外资总额、高新技术企业数分别占全省园区比重的32%、33%、38%、39%、30%、57%、73%和60%以上,园区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。
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园区处负责人介绍,当前,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显现,昆明高新区稀贵金属新材料和生物医药、昆明经开区军民结合和先进装备制造、杨林经开区新能源汽车、安宁产业园石油及化工、五华产业园烟草及配套、呈贡产业园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培育成效初显。截至2020年底,全市成功创建了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、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,国家级基地认定数量占全省的50%、省级基地占全省的28.6%,园区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。
北汽(昆明)新能源汽车项目生产线。
上述负责人表示,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,围绕发展高能级、产业高聚集、建设高品质、产出高效益、管理高效能园区建设“五高”目标,突出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建设、高质量创新、高水平开放,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引领工业转型升级,以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布局优化,把园区打造成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基地、产业集聚的洼地、科技创新的高地、产城融合的示范区,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、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。